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解經式講道─警醒禱告,生活得力


    今年八月在台北發生一件男子強拉女童的案件,讓許多家長感到恐懼。八月八日晚上,女童的媽媽從安親班接女兒回家,女兒背著書包,媽媽牽著女兒的手,路上人來人往,原本這是既幸福又平常的一天。突然有一個站在路旁的男子,伸手抓住女童,企圖把她拉走,男子的拉扯力道很大,女童硬生生地被拉到半空中。媽媽嚇得放聲大叫,緊緊抓住女兒的手不放。幸好當時有許多見義勇為的路人斥退男子並報警,最後警方也逮捕了男子。

    這事件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因為讓人想到2016年發生在內湖,震驚全國的小燈泡事件。台灣的治安雖然良好,但家長仍需要時時注意孩子的安危。因為這位媽媽隨時注意孩子,所以避免了孩子受傷的悲劇。其實這案件與基督徒的生活很像,我們也有許多突如其來的挑戰與衝擊,若平時沒有存警醒的心做好準備,生活的衝擊就會像這位恐怖的男子,突然將我們拉走,這樣我們就無法活出討主喜悅的生活。因此,基督徒應該保持警戒,平時做好準備,當衝擊來臨時才站立得住,這個準備就是禱告。我們今天要從耶穌的榜樣來學習如何警醒,如何面對生活的衝擊。我將以三點來跟大家分享:第一,嚴峻情勢的逼近;第二,耶穌的警醒與門徒的鬆懈;第三,耶穌的勇敢與門徒的潰敗

一、嚴峻情勢的逼近
    我們今天恭讀的經文在馬太福音26:36-46。在新約中福音書有四本,雖然都是記載耶穌的言行與教導,但目的都不同。馬太福音的目的是為了證明耶穌就是神所應許的彌賽亞,就是君王。因此馬太福音的內容可大致分為:君王的來臨、君王的國度降臨、君王被棄絕、君王遭殺害、君王的復活與升天。今天的主題經文就是關於這位天國君王在被殺害前夕,所面對的掙扎。當時耶穌知道他面對十架苦路的時刻到了,但他的內心卻有激烈的衝突。耶穌一方面希望順服天父的心意,但另一方面又對十架苦路感到恐懼。他不但需要從天父而來的力量,也需要朋友的陪伴與安慰,於是他帶著最親近的門徒─彼得、雅各、約翰,陪著他進入客西馬尼園禱告。客西馬尼園是一座種植橄欖的果園,位於橄欖山上。

二、耶穌的警醒與門徒的鬆懈
    我們一起來看3738節,由我來讀:

    37於是帶著彼得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同去,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38便對他們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和我一同警醒。」

    這部分告訴我們,耶穌知道自己沒有力量面對十架的苦痛,也知道當他被逮捕時,會對門徒造成劇烈的衝擊。面對眼前的巨大挑戰,耶穌認為只能藉著禱告祈求天父賜下力量,因此他不但自己禱告,也告誡門徒必須迫切禱告,才能在衝擊到來時站穩。各位弟兄姊妹,我們都希望活出討主喜悅的生活,期待在思想、言語、行為上彰顯耶穌的生命。但生活中卻有許多挑戰來考驗我們的信仰,例如公司的同事都同流合汙時,我們能在同儕的壓力下堅持正直嗎?例如在經濟不景氣時被裁員了,我們還能相信神供應一切所需嗎?例如所愛的人臥病在床,我們屢次祈禱卻還是沒有改善,這樣還能相信神是慈愛的嗎?其實神是信實的,無論我們的困難有多大,祂的承諾與慈愛也不會改變。但人實在是軟弱,若沒有神的幫助,我們無法在壓力下倚靠神。那麼該怎麼辦呢?我們如何才能在壓力下堅持?耶穌的榜樣告訴我們,唯有禱告。

    我們繼續看3944節,由我來讀:

    39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40來到門徒那裏,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怎麼樣?你們不能同我警醒片時嗎?41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42第二次又去禱告說:「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43又來,見他們睡著了,因為他們的眼睛困倦。44耶穌又離開他們去了。第三次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

    這部分表現出耶穌的禱告充滿對神的順服,也表現出門徒低估了情勢,沒有警醒禱告,反而沉沉睡去。首先,我們來研究耶穌的禱告。耶穌的禱告有三次。第一次的禱告中,耶穌充分表達出他人性的一面,雖然他希望順服天父的心意,但十架苦杯真的太痛苦了,於是耶穌向天父尋求不必喝苦杯也能完成天父心意的可能性,但他同時也表達即使天父不應允,他也願意順服。不過顯然天父拒絕了,耶穌並沒有努力改變天父的決定,而是接受並順服。所以在第二次的禱告中,耶穌表達願意喝下十架苦杯,完成天父的心意。最後在第三次的禱告中,耶穌再次表達順服。從這三次的禱告中,我們發現耶穌的禱告是順服天父的禱告,這也告訴我們禱告的目的是轉向主。反觀我們的禱告,往往是控制主,強迫神實現個人的慾望。例如當我們向神求平安時,是否只希望神立即挪去痛苦而不願學習讚美與感恩?例如當我們向神求事業順利時,是否只希望神賜下金錢而不願意學習倚靠祂?例如當我們求神指引方向時,是否只希望神立即賜下解決方案而不願學習順服?詩篇豈不是說:誰敬畏耶和華,耶和華必指示他當選擇的道路。許多時候,我們只喜歡神的禮物,卻不喜歡神改變我們。求神幫助我們,讓我們的禱告不但合乎祂的心意,也有力量去順服。

    接著我們來探討門徒的疏忽。當耶穌和他的門徒到客西馬尼園時,已經很晚了,門徒們經過一整天的活動已經相當疲倦,因此他們想要睡覺是情有可原的。但他們卻沒有察覺到當時的情勢已經很危急,也沒有把耶穌的警告放在心上,反而睡著了,因此失去了向神支取力量的機會。當時耶穌警告門徒說:「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這裡說出了人的軟弱。其實人是願意行善的,卻沒有能力行善。若要改變這狀況,希望在試煉中堅守主的道,唯有禱告。耶穌的警醒與門徒的鬆懈,會帶來什麼結果呢?我們將在26章的後半部揭曉。

三、耶穌的勇敢與門徒的潰敗
    我們繼續看4546節,由我來讀:

    45於是來到門徒那裏,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裏了。46起來!我們走吧。看哪,賣我的人近了!」

    這部分顯示迫害已經到來,耶穌已從天父支取力量,做好準備,而門徒仍處於昏睡狀態,毫無防備。我們先探討耶穌的反應。耶穌在天父面前流淚禱告,經歷了內心激烈的角力後,他得到了面對迫害的力量,勇敢地承受十架苦杯,完成天父的心意。我們不禁思考,一般人在危急的時刻往往內心慌亂,耶穌為何能在這種狀況堅定倚靠主呢?福音書告訴我們,關鍵在於耶穌的禱告生活。耶穌十分重視禱告:他在天未亮時到曠野去禱告(1:35)、他會到隱密的山上徹夜禱告(6:12)、他在繁忙的服侍後獨自到山上禱告(14:23)、他在面對廣大的需要前先退到曠野禱告(5:15-16)、他在面對十架苦路前先到隱密的果園禱告(26:36-46)。因此耶穌有晨禱、晚禱、服侍前後的禱告和面對危難的禱告。雖然我們不知道他禱告的次數與長短,但顯然耶穌十分重視禱告。禱告就是耶穌面對生活與服侍的秘訣!我們若要在各種生活的挑戰中堅持主的道,就必須禱告!如果連神的兒子耶穌都要禱告,更何況我們呢?

    接著,我們來探討門徒的反應。門徒忽視了耶穌的警告,不願在主前警醒禱告。大家還記得門徒曾對耶穌說:「就算我們必須與你同死,也絕不會不認你」嗎?(26:35)當祭司帶著官兵來捉拿耶穌時,除了彼得,其他的門徒全都逃走了,拋棄了效忠跟隨的師傅。彼得非常勇敢,獨自一人保護耶穌,甚至抽出刀子準備跟對方拼命。當耶穌被帶往公會的途中,他也一路偷偷地跟著他們。沒有人可以懷疑彼得對耶穌的忠心!不過,當彼得的身分被其他人認出時,他開始害怕起來,他為了自保,居然一連三次否認認識耶穌。路加福音描寫地相當傳神,當彼得第三次否認耶穌時,耶穌正轉過頭來看著他。彼得想起自己的誓言,不禁羞愧地大聲痛哭。耶穌的門徒在這一場衝擊中全都失敗了,若他們聽從耶穌的警告,或許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四、結論
    我們從耶穌在客西馬尼的禱告中,學習到禱告的目的和重要性。禱告是轉向主而不是改變主。若要在挑戰中堅守主道,唯有禱告。這對基督徒有什麼意義呢?神將傳揚福音的工作託付給我們,因此我們的生活必須有見證,我們的服侍必須為主得人。若我們不禱告,生活與服侍勢必軟弱無力。《跪著的基督徒》的作者對這種現象提出警告:「我們可能從早到晚為基督工作、花極多的時間研讀聖經、極殷勤和忠心的傳道,並做個看顧人的工作,但這些都不可能有真實的果效,除非我們有許多的禱告…少有與神同在的禱告,在服侍神上就少有果效;多有暗中的禱告,就多有公開見證的能力。」(P.18)禱告實在是生活與服侍得力的關鍵!

    約翰‧海德是十九世紀的美國籍宣教士,他在印度的旁遮普宣教。他被稱為「那位從不睡覺的人」、「禱告的使徒」和「禱告的海德」,顧名思義,這是因為海德非常委身於禱告。他曾經連續36個小時跪著禱告,或連續30天晝夜不停地禱告。因為海德忠心地以禱告尋求神,導致許多人加入代禱的行列,最後促成了印度的大復興,許多印度人歸向基督。1904年,海德和他的夥伴希望在巴基斯坦的西亞寇特舉辦營會。在大會開始前,他和夥伴為了聖靈能自由運行,整整禱告了三十晝夜。此外,在大會期間,海德設置了兩間禱告室,一間給弟兄,一間給姊妹。從大會開始到結束,房間從來沒有空過,海德總是待的最久的人。最後,聖靈降下恩膏在參與者身上,海德也帶領許多人歸向耶穌。海德的故事告訴我們,禱告是服侍的關鍵。

    海德也建立了「旁遮普禱告聯合會」,會員就必須簽署一份聲明。最後,我想以這份聲明作為結束:第一,你願為了自己的生命、你同工的生命及教會的生命能更加活潑而禱告嗎?第二,你渴望自己的生命及事工中能有更多聖靈的能力,而且確信缺了這力量你絕對無法繼續下去嗎?第三,你願為自己祈求,不以基督為恥嗎?第四,你相信禱告是得著這種屬靈覺醒的絕佳方法嗎?第五,你願意每天下午撥半小時─愈近中午愈好,特別為這屬靈覺醒禱告嗎?你願意恆久禱告,直到看見屬靈覺醒臨到嗎?

    讓我們警醒禱告,生活靠主得力。我們一起來禱告…(結束禱告)

2018年1月11日 星期四

經文式講章─這裡有愛

    各位朋友平安!我先自我介紹,我叫毓翔,目前是教會的實習傳道。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愛的故事。有一位叫凱蒂的美國女孩,她是集所有鎂光燈焦點的高中生,她有亮麗的外表、有酷炫的跑車、有帥氣的男友,更是舞會的人氣女王。凱蒂的父母很愛她,願意支付她一切念大學的開銷。她的前途充滿希望。凱蒂認為,她的美好人生就是找個好工作,與男友結婚,建立幸福的家庭。

    但這一切計畫在她18歲時發生重大轉折。那年,她去了烏干達,從此愛上這個充滿戰亂、疾病和貧窮的悲傷國家。她放下大學學業、跑車,甚至是男友,離開舒適的美國,在烏干達服侍貧病交迫的兒童和婦女。凱蒂現在是「亞瑪齊瑪傳道會」的創辦人,這個機構致力於幫助烏干達兒童和婦女。

    或許你會好奇,為何一位前途光明的少女,願意在落後的烏干達耗費青春?到底是什麼力量驅使她這麼做?我們稍後再將凱蒂的故事說完。

    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挑戰與重擔,只要活著,困難就沒有止息的一天。幼兒總是要跌倒好幾次,才能學會走路;學生生活雖然單純,但讀過書的人都知道,要學好一門學問需要下很大的苦功;成人的世界更加複雜,因為要面對生存的壓力。有時為了生存,甚至得犧牲自己的健康與信念。聖經中的詩篇明確地道出人的勞苦: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9010)

    因此,我們從小到大,總是得面對種種挑戰,直到進入墳墓。有時,我們難免會想,究竟誰能分擔我們的重擔?

    各位朋友,我想跟你分享一個好消息,這世界有一位愛我們的神。祂非常關心我們,瞭解我們所背負的重擔。我想邀請你今天就跟這位神建立關係,讓祂帶領你走正路,並靠著祂享有真正的平安。

    我們一起來讀約翰福音三章1617節: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以下我將用三部分來分享神的救贖,首先是「神愛我們」;接著是「人得罪神」;最後是「神賜下耶穌拯救我們」。

    首先,我要分享「神愛我們」。若要認識神,我們必須透過聖經。聖經是神所啟示的書,裡面記載著祂想對我們說的話。聖經告訴我們,神愛我們,對我們非常感興趣,因此祂積極參與人類的歷史。聖經記載許多神與人之間的互動,人的反應始終牽動神的情緒,例如以色列人在埃及被奴役時,神掛念他們(225);大衛犯下殺夫奪妻的惡行時,神是憤怒的。(撒下1127)若神不在意我們,為何與我們互動?若祂不在意我們,為何賜下聖經引導我們?

    我們不但可從聖經認識神的愛,也可以從祂的僕人體會祂的愛。早期的台灣經歷二戰和政權的轉換,資源與建設都相當缺乏,許多宣教士因為神的愛,在這塊貧瘠的土地奉獻生命,蘭大衛醫師就是典型的例子。蘭大衛是蘇格蘭籍的宣教士,他自醫學院畢業後前往台灣,展開四十年的醫療傳道生涯,他創辦了彰化基督教醫院。蘭醫師最著名的事蹟是「切膚之愛」,當時有位少年皮膚潰瘍,急需植皮,於是蘭夫人捐出四塊自己的腿皮,並由蘭醫師負責植皮手術。這位少年後來成了牧師。蘭醫師的兒子─蘭大弼繼承了他的心志,也成為醫療宣教士,並接任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蘭大弼醫師過世之前,有人問他最想寫信給誰,他在紙上寫下「台灣」,並留下遺言:要照顧窮人。蘭大衛和蘭大弼受到神的感召,在台灣奉獻生命,我們從他們的身上看到神的愛。

    因此,我們從聖經和祂的僕人身上看見,神確實是愛我們的。神是慈愛的,但祂也是公義的,因此祂不可能允許罪惡。不幸的是,人有罪惡,這使我們處在神的憤怒之下。

    接著,我要分享「人得罪神」。如同剛剛所說的,人的罪惡使得神與人之間有巨大的阻隔。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聖經對罪的定義與我們不同。我們認為罪就是違背法律或道德,但聖經認為罪是違背神的旨意。例如神的旨意是「愛人如己」,但我們是否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占別人便宜?甚至傷害別人?例如神的旨意是「不可姦淫」,但我們是否放任自己的思想出軌?在神面前,我們都是罪人,因為我們的思想與言行都違背祂的旨意。因為罪,我們與神隔絕。當我們與祂隔絕,就無法自由親近祂,人失去神的引導,就無法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內心也無法滿足。「與神隔絕」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神是公義的,因此祂不能容忍罪;但祂也是慈愛的,於是神開始想辦法拯救人類脫離罪,使神與人之間不再隔絕。

    最後,我要分享「神賜下耶穌拯救我們」。神如何解決罪的問題?答案就是耶穌。耶穌是神的獨生子。他就像代罪羔羊,為了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只要我們相信耶穌,他承擔我們的罪死在十架上,我們就能與神恢復關係。一旦恢復關係,我們不但能享有永恆的生命,也能藉由禱告享受祂的慈愛和引導。因此人生不再迷惘,面對挑戰時,內心不再無助,因為你知道神與我們同在。因此耶穌是為了拯救我們而誕生,你願意接受這愛的禮物嗎?

    各位還記得凱蒂的故事嗎?凱蒂在18歲,高中畢業的那年,前往烏干達從事志工服務。她忘不了當地兒童飽受貧窮與疾病的折磨,於是一年後,重返烏干達。她在20歲成立「亞瑪齊瑪傳道會」,提供烏干達兒童在食物、醫療和教育的幫助;也提供烏干達婦女職業訓練,提升她們的自信和收入。更令人吃驚的是,在她23歲時,總共領養了13個烏干達女童,每個孩童都有一段悲傷的過去。

    到底是什麼驅使這位年輕的女孩放棄舒適的生活,前往落後的烏干達照顧兒童和婦女?凱蒂在她的書《凱蒂之愛》提到,這原本不是她期待的生活,但耶穌的愛感動她:

另一方面我又深愛著耶穌,而且因著我對耶穌的愛,使我對於我自己規劃的人生方向以及別人對我的期待,漸漸有了不同的想法…耶穌毀了我的生活,打破我的人生,然後把一片片碎片拼湊成為一個更美好的生命。

「在烏干達,我未來沒有退休金,有時候連電力都沒有,但我擁有一切我覺得重要的事物:喜樂、平和。這份喜樂與平和來自比人間更美好的地方,超越了人類的想像。此刻的我擁有最快樂、最富足的生活。」

    原來耶穌的愛感動凱蒂,使她能全心去愛烏干達兒童。

    凱蒂所做的,正是耶穌所做的。耶穌原本是神的獨生子,坐在至高的寶座上,卻因為愛我們的緣故,降生為人。最後為了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使我們能與神恢復關係。當我們與神恢復關係,就能知道祂的引導,也能倚靠祂面對人生一切風暴。

    各位朋友,耶穌是神賜給人最棒的禮物。你願意接受這份禮物嗎?讓我們最後再將這段經文讀一次: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316)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聖誕節是聖誕老人的節日?_20161210學青證道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再過兩個禮拜就是聖誕節了,說到聖誕節,你會想到什麼呢?

說到聖誕節,你可能會想到美麗的燈飾。在聖誕節至新年期間,日本的許多城市會舉辦ウィンターイルミネーション(winter illumination),我們會看到許多美麗的聖誕節燈飾,例如今年在東京的汐留區舉辦的燈火慶典,許多聖誕樹上掛著藍色和白色的燈飾,真的非常夢幻!

說到聖誕節,你可能會想到跨年。全球最有名的跨年活動是在紐約時代廣場,當現場倒數時,鐘塔上的水晶球會緩緩落下,直到晚上十二點,新的一年來臨!鐘塔旁就會放出煙火,並撒下彩色紙片,許多人就會在此時與伴侶擁吻,慶祝平安度過一年。

說到聖誕節,你可能會想到浪漫。許多情侶會利用聖誕節約會。在聖誕節期間,街道上常會撥放溫馨的聖誕歌曲,也會到處看到美麗的裝飾,整座城市瀰漫著浪漫的氛圍。此時若能與心愛的伴侶共度,實在是幸福!

因此聖誕節是浪漫又讓人興奮的節日,每個人都希望在這節日大肆慶祝一番。但你的心中是否升起一股奇異的感受?好像大家忽略了什麼?因此,我今天要與各位分享聖誕節的意義。

聖誕節雖然讓人興奮,卻不是跨年前的暖身活動;聖誕節雖然浪漫,也不是慶祝愛情的時刻。也許聖誕節是聖誕老人的節日,畢竟常在這節日看到他的形象,我們不妨研究聖誕老人的來歷。聖誕老人確有其人,他是活在公元四世紀的人,名叫聖尼古拉,他可能是小亞細亞的米拉主教。聖尼古拉曾向三位窮苦的女孩提供嫁妝,使她們免於淪為娼妓。據說他還使三位被屠夫剁碎的孩子起死回生。最後這故事傳到美國,成為住在北極,又會在聖誕節送禮物給孩子的人。不過這不是設立聖誕節的目的。

設立聖誕節的目的在於慶祝耶穌的降生,因為祂的降生,使上帝與人恢復關係,讓人可以享受從祂而來的愛與平安。

耶穌降生的故事在馬太及路加福音都有記載,我們一起來讀路加福音第二章121節。當時羅馬皇帝要做人口普查,為了方便徵稅,所以約瑟瑪利亞前往伯利恆登記。但他們到伯利恆時,瑪利亞已經快生產了,卻找不到旅店可以歇息,他們一家人只好待在馬廄,而耶穌就在那裏誕生。但是耶穌為何要降生呢?因為世人都得罪了上帝,與祂隔絕。耶穌因為愛世人,為了讓人與上帝恢復關係故降世為人。我們一起來讀約翰福音三章16節,這節告訴我們,聖誕節的核心信息是愛,是上帝對人的愛。

我們已經了解聖誕節的意義,你可能還會想了解耶穌在幾月幾日誕生。難道耶穌的生日不是1225日?確實不是。其實我們無法得知耶穌的生日。聖誕節之所以被定在1225日,是由羅馬教會在公元四世紀決定的。當時1225日原本是太陽神密斯拉的節日,但教會利用這機會將異教的節日轉換成慶祝耶穌誕生的節日。所以1225日不是耶穌的生日,而是教會自行定下的節日。

最後我想分享一位宣教士的故事做結束。請為各位看過「凱蒂之愛」這本書嗎?作者凱蒂‧戴維斯是位年輕的宣教士,她今年27歲。在她18歲時,高中畢業,凱蒂前往烏干達當志工。她因為上帝的感召及對烏干達的愛,決定留在當地照顧孤兒。如今凱蒂領養了13位女兒,這些女童的身世都很坎坷。我們知道非洲是塊悲傷的土地,長期被政變、戰爭、疾病,和貧窮所苦,烏干達也不例外。而凱蒂原本住在富裕的美國,有亮麗的外表,成績又優秀,前途一片光明。但她為何離開進步的美國,前往落後的烏干達?因為她愛上帝,愛烏干達的孩童。

同樣地,耶穌愛我們,自願降生為人,為了使我們與上帝恢復關係。耶穌在世上時,感受人類的快樂與悲傷,與弱勢者同在,傳揚與上帝和好的福音,最後犧牲自己。所以耶穌到底是為了什麼來到世上?是因為愛。

讓我們再將約翰福音三章16節再讀一次,這節充分表達聖誕節的意義,就是愛!也讓我們將福音傳給人,使大家都能認識耶穌的愛。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主日第一堂證道20160814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很高興可以與大家分享神的話。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在黑夜裡唱」,我想與各位一起思考苦難的問題。但在進入主題前,我想先說「密室」的故事。「密室」是一本回憶錄,描述作者彭柯麗在二戰時被關入集中營的情形。為何書名取為密室呢?因為在二戰時,德國迫害猶太人,彭柯麗一家為了幫助他們,就在自家頂樓開闢一間小房間,用來藏匿猶太人,這房間就是密室。

彭柯麗一家是荷蘭人,也是虔誠的基督徒。二戰期間,德國於1940年佔領荷蘭。在荷蘭被佔領時,他們為了幫助被迫害的猶太人,就在柯麗的房間裡額外隔出一間小房間,用來藏匿猶太人。但這件事被德國秘密警察知道了,他們在1944年2月28日被捕,從此被關入暗無天日的集中營裡。接著不幸的事發生了,她的老父親在入獄十天後過世,而她與大姊碧茜則繼續在集中營裡苦苦支撐。各位,如果是你,你會如何面對?

俗語說的好: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耶穌也說我們在世上有苦難,可見苦難是人生的常態。我相信在座的各位,無論是年長的還是年輕的,都能說出一段痛苦的往事。既然苦難是人生的一部分,我們自然想知道如何處理。我們一起來讀以賽亞書七章:

猶大王亞哈斯在位的時候,亞蘭王利汛和利瑪利的兒子、以色列王比加上來攻打耶路撒冷,卻不能攻取。 有人告訴大衛家說:「亞蘭與以法蓮已經同盟。」王的心和百姓的心就都跳動,好像林中的樹被風吹動一樣。 耶和華對以賽亞說:「你和你的兒子施亞雅述出去...去迎接亞哈斯,對他說:『你要謹慎安靜,不要因亞蘭王利汛和利瑪利的兒子這兩個冒煙的火把頭所發的烈怒害怕,也不要心裏膽怯。 因為亞蘭和以法蓮,並利瑪利的兒子,設惡謀害你,說:我們可以上去攻擊猶大,擾亂它,攻破它,在其中立他比勒的兒子為王。 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這所謀的必立不住,也不得成就。 ...你們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穩。』」(賽7:1-9)

以色列原本是統一的王國,但因為耶羅波安叛變而分裂成南、北二國。南國稱為猶大,北國稱為以色列,亞哈斯則是南國的第十二任君王。亞哈斯當政時,正是亞述帝國最強盛的時期,因此南、北二國都處在亞述的威脅下。亞蘭與北國為了抵抗亞述而組成同盟,他們認為如果所有在巴勒斯坦的國家都能結盟,就能抵抗亞述的侵略,於是強迫南國加入。但亞哈斯不願意,因此北國就聯合亞蘭來攻打他,想藉此逼他加入(王下16、代下18)。當時以賽亞用神的話勸亞哈斯倚靠神,而不是倚靠權勢。遺憾的是亞哈斯沒有聽從以賽亞的建議,他決定向亞述求助。

各位,我們都能體會亞哈斯的壓力。他背負百姓及國家的存亡,他若決策錯誤,就會導致全國滅亡,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我們往往就像亞哈斯一樣,倚靠自己來解決問題,難以倚靠神。

苦難有時就像亞哈斯面對的戰爭一樣嚴峻。苦難可以來自於個人的生存,例如台灣學生必須忍受巨大的升學壓力,因為華人總是獨尊學識,也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上班族必須忍受薪資倒退十年的慘況,年輕人也因此不敢結婚及買房。

苦難也可以來自家庭,例如這位被打到臉部紅腫瘀血的小女孩。根據自由時報六月十九日的報導,有位住在龍潭的曾小妹妹,今年三歲。她的父親十七日要到三峽工作,於是將曾小妹交給李姓友人照顧。但由於當天下大雨導致工地擋土牆倒塌,曾小妹的父親當場被壓死。失去父親已經夠可憐了,曾小妹也因為疑似尿床被李姓男子打到臉部紅腫瘀血,這讓曾小妹的處境更加悽慘。現在曾小妹的伯父已向警方報案,要讓施暴的李姓男子付出代價。

苦難也可以來自文化,例如中東巴基斯坦的「榮譽處決」。根據CNN六月十日的報導,十八歲的麗娜‧拉菲克不顧家人的反對,執意跟摯愛的男人結婚。麗娜的家人勸她回家並保證不傷害她,但當她回家時,麗娜被母親及兄弟綁在床上,他們淋上汽油並點火,將她活活燒死。這種暴行被稱為「榮譽處決」,如果女性的行為被視為羞辱家族或村落,她就很可能被親人殺死。去年有一千一百位巴基斯坦女子因為這種習俗被殺死。

苦難也可以來自時代,例如敘利亞內戰。許多敘利亞難民搭乘破舊的船,冒險橫渡地中海,
希望逃到安定的歐洲,但有一些人卻因此葬身海底。

苦難的名單還可以繼續列下去。苦難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的苦難又多又大,我們該如何面
對?對基督徒來說,這是相當迫切的問題。面對苦難時,我們就像亞哈斯,總是窮盡一切才
智、金錢、人脈來面對,無法放心地交由神引導。其實我們不必獨自面對人生,祂已應許與
我們同在。我們可以與神一同面對人生的苦難,現在我們一起從聖經的角度來探討苦難:

A. 苦難不是神的心意:

當我們閱讀創世紀時,會發現神所造的伊甸園是如此美好,亞當及夏娃的需要都被滿足,神
與他們有密切的關係。但他們卻選擇離棄上帝,導致罪惡進入世界,於是世界充滿破壞與悲
傷,可見苦難不是神的心意。感恩的是神並沒有捨棄他們,反而訂下拯救計畫,就是耶穌的
降生。這句經文可表達神的心意: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
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 (耶29:11)

B. 苦難不全是神的懲罰:

苦難可以是神的懲罰,但不完全是,約伯就是典型的例子。神承認約伯是義人,卻允許殘酷
的災難發生在他身上,約伯失去家人、財富、健康,他只剩下一口氣而已。另一個例子在路
加福音13章1-5節,當時發生兩件不幸的事,一件是羅馬官員殺死正在獻祭的以色列人,另
一件是樓房倒塌壓死人。以色列人認為這些人因為得罪神才會死亡, 但耶穌否定這種說法,
祂說:我告訴你們,不是的!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祂的重點在於人生無常,悔改
要及時。所以我們不應該輕率地認為天災、意外,及任何形式的苦難是上帝的懲罰。例如剛
出生就罹患愛滋病的嬰兒,他也得罪神嗎?

C. 神的兒女也無法免於苦難:

我們一起來讀以下經文...
a. 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
b.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
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 。(羅8:38-39)

神的兒女雖然無法逃避苦難,但神卻承諾與我們一同面對。

D. 苦難可以使生命成長:

詩篇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你的律例 (詩119:71)。在這裡我想分享自己的經歷。離開校園後,我的信仰面對許多衝擊。首先是當兵時,軍中生活給我很大的震撼,倒不是因為辛苦的訓練,而是軍中風氣對人性的扭曲。軍隊裡有個潛規則,就是「學長學弟制」,學長對學弟有很大的權威,所以常有學長欺壓學弟的情形。此外,還有一些在本職上表現得較佳的同輩,往往心高氣傲,常常用言語攻擊表現較差的人。我在這樣的風氣下非常不適應,常常祈求上帝讓我轉換到其他單位。遺憾的是上帝並沒有應允我,也沒有讓我的處境好轉,於是在極度痛苦中,我的信仰崩潰了!因為我不明白為何上帝不眷顧我。所幸後來我閱讀了 楊腓 力所著關於苦難的書籍,內心得到安慰並重拾信仰,我也開始用理性探討信仰。

服完兵役,我到中 壢的資 策 會進修半年,接著進入銀行軟體公司工作,以為人生從此步入軌
道。但在實際面對工作後,我發現自己在資 策 會所學的知識不足以應付,於是在半年後黯然
離職,然後我陷入了長期的生活動盪。爲了生活,我四處投履歷,但過程非常不順利,始終無法找到正式的工作。我還記得那時去應徵數學教材的銷售員,該公司的主管在面談後對我說:我覺得你不適合,你可以走了!這種當場被羞辱的感覺真的很難堪。最後我只能找臨時的工作來做,無論是為期半年的區公所臨時人員,還是為期一年的國小代課教師,這種動盪的狀況讓我非常不安。我常祈求上帝給我穩定的工作,但卻沒有回應,於是在臨時工作結束後,我正式加入失業一族。在這段長達數月的失業期,我只能待在家裡,聽著從外面傳來的上下班腳步聲,及母親逗弄孩子的笑聲。我極度厭惡自己的無能,真恨不得立刻被車撞死。可是上帝在哪裡呢?也許祂睡著了吧!這是我的第二次信仰崩潰。感恩的是,在崩潰中我對信仰有更深入的思考,也察覺到自己對上帝有錯誤的期待,其中一樣就是我企圖利用上帝來滿足願望,而不是順服祂。我發現我需要的是能引導信徒走正路的上帝,而不是滿足一切慾望的神。

E. 神可以使苦難轉變成祝福:

約瑟的故事充分說明神能把苦難轉變成祝福。小時候的約瑟備受父親的疼愛,但因為他得罪哥哥們,所以被賣到埃及當奴隸。後來約瑟得到主人的賞識,變成管家。原以為生活就此轉變,沒想到女主人誣賴約瑟企圖非禮她,結果就被關到監獄裡。約瑟在監獄裡遇到法老的酒政及膳長,他們都做了奇異的夢,因為約瑟有解夢的才能,就把夢的含意告訴他們,並請求酒政在出獄後能幫他離開監獄,但酒政卻忘記了。約瑟的前半生實在充滿痛苦與動盪,但神卻翻轉他的處境,他最後成為埃及的宰相,正如約瑟所說:現在這地的饑荒已經二年了,還有五年不能耕種,不能收成。上帝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給你們存留餘種在世上,又要大施拯救,保全你們的生命。這樣看來,差我到這裏來的不是你們,乃是上帝。(創45:6-8)另一個著名的例子則是力克‧胡哲,誰能想到沒有四肢的他能成為巡迴世界的佈道家呢?

F. 讚美是苦難的出路:

我們一起來讀使徒行傳十六章...

有一個使女迎著面來,她被巫鬼所附,用法術,叫她主人們大得財利。她跟隨保羅和我們,喊著說:「這些人是至高上帝的僕人,對你們傳說救人的道。」 她一連多日這樣喊叫,保羅就心中厭煩,轉身對那鬼說:「我奉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從她身上出來!」那鬼當時就出來了。使女的主人們見得利的指望沒有了,便揪住保羅和西拉...眾人就一同起來攻擊他們。官長吩咐剝了他們的衣裳,用棍打;打了許多棍,便將他們下在監裏...約在半夜,保羅和西拉禱告,唱詩讚美上帝,眾囚犯也側耳而聽。忽然,地大震動,甚至監牢的地基都搖動了,監門立刻全開,眾囚犯的鎖鍊也都鬆開了。(徒16:16-26)

當時保羅擋人財路,不只被毒打一頓,還被關在牢裡,真的很倒楣。但他卻沒有埋怨,反而讚美神。也許我們會覺得很奇怪,為倒楣的事讚美神豈不是莫名其妙嗎?這裡我想引用「讚美的大能」作者的教導:

為罪惡的情況讚美神,並不是說我們贊同罪惡,或為了罪惡而接受罪惡,而是因為我們知道
神能在罪惡的環境中做出奇妙的作為,祂也能轉變一切完成祂的作為。─《麻雀掉落:讚美
的大能》

原來我們並不是讚美不幸,不幸就是不幸,沒必要粉飾。讚美上帝是肯定祂掌權,即使惡事也在祂的掌握中。聖經說: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帖前5:16-18)願我們能效法保羅及西拉的榜樣,在逆境讚美祂,因為任何事都無法阻擋神的愛與幫助。各位,當絕望如黑夜壟罩你時,請打起精神,放聲讚美祂!

請問各位還記得「密室」的故事嗎?彭柯麗一家人因為保護猶太人而被關進集中營。十天後,父親過世,柯麗與大姊碧茜繼續待在集中營裡,她們待在那約有一年。被抓到集中營的人都必須做苦工,只能領到少量的食物,而且睡覺的地方滿是跳蚤,營中的環境非常惡劣。但是她們姊妹倆仍然信靠神,甚至在裡面舉行秘密禱告會,為其他人讀聖經及禱告,這禱告會成為許多囚犯的心靈綠洲。但環境並沒有因為她們的信靠而有所改變,環境依舊惡劣,守衛依然兇惡,囚禁的日子似乎永無止盡。柯麗在書中特別提到碧茜的非凡信仰,首先是她在面對集中營的惡劣環境時表現出來的信心:

碧茜說:「再念下去,還沒有完。」「是的...『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
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那就是!柯麗,那就是祂的答案:『凡事謝恩』那是我們能做到的。我們現在就可以開始為這新營房每一件東西感謝神!」我瞪眼望著她,再望望四圍黑暗汙濁的房間。─《賴文集中營:密室》

我非常驚訝,碧茜在如此絕望、黑暗的環境依然信靠主,實在相當驚人!似乎只有她在又黑又濃的夜空中看見星光。接著柯麗提到一個碧茜被羞辱的故事。她說碧茜的年紀很大了,又無法提重物。當她們被派到工廠鏟土時,碧茜每次只能鏟一點土,在倒泥土時又常跌倒。有個守衛無法忍受遲鈍的碧茜,不但嘲笑她,還拿皮鞭抽打她的脖子。柯麗看到姊姊受辱,拿起鏟子準備與守衛拼命,但...

她用力把我的手臂拉下我的身旁,求我說:「柯麗!柯麗!繼續工作!」說著把鏟子從我手中拉去,插在土中...碧茜的衣領上出現一個紅色的血漬,她的頸項開始浮起紅腫的鞭痕...「柯麗,不要看它,只看耶穌。」─《賴文集中營:密室》

碧茜的選擇是明智的,血氣之勇不只無法救人,也無法改變環境。在這裡,碧茜又展現出驚人的信心。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折磨,碧茜的身體再也無法承受,最後死在集中營裡。在彌留之際,她說了這些話...

他們把扛床放在地板上,我彎下腰來要聽碧茜說些什麼。「...必須把我們在這裡學到的東西
告訴別人。我們必須告訴他們,不管深淵多深,祂比深淵更深。柯麗,他們會聽我們,因為我們曾在這裡生活過。」─《藍色毛線衣:密室》

柯麗最後出獄了,但父親與大姊都死在其中。我想也許有人會問,為何神不救碧茜?我無法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連神也沒有對苦難提出詳盡的解釋。但我們可以從碧茜的生命來思考:
當其他囚犯活在絕望中時,碧茜卻靠神喜樂;當其他囚犯死在絕望中時,碧茜卻在盼望裡安
息。的確,神沒有改變環境,但環境始終沒有打倒碧茜。這樣勝過環境的信心,你羨慕嗎?

各位,神從未承諾無病無災,卻承諾永遠與我們同在。只要信耶穌,聖靈就住在我們裡面,
成為我們的幫助者與安慰者。所以基督徒永遠有優勢,就是我們不必獨自面對人生。在逆境
中讚美神吧!因為無論深淵多深,祂比深淵更深。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學青證道20160806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我今天分享的題目是「與耶穌同渡風浪」。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
對學生來說,大概就是學業、家庭、人際關係的困難。你也許會煩惱該如何考上好學校?爸
媽如果離婚了,該怎麼辦?該怎麼做才能讓朋友喜歡我?但聖經告訴我們好消息!就是耶穌
體會我們的感受並能幫助我們。我們一起來讀《可4:35-41》:

當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那邊去吧。」門徒離開眾人,耶穌仍在船上,他們
就把他一同帶去;也有別的船和他同行。忽然起了暴風,波浪打入船內,甚至船要滿了水。
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了他,說:「夫子!我們喪命,你不顧嗎?」耶穌
醒了,斥責風,向海說:「住了吧!靜了吧!」風就止住,大大地平靜了。耶穌對他們說:
「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他們就大大地懼怕,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
海也聽從他了。」

當困難臨到時,我們不是獨自面對,因為平息風浪的耶穌與我們一起面對。對學生來說,
最大的困難就是學業吧!我也當過國中生,所以我能明白國中的課業壓力非常大。那麼為了
體驗競爭激烈的國中生活,我們來玩個遊戲吧!

(聖經問答10題,6-8人參加,獲勝有獎)

剛才的遊戲有沒有讓你感受到一點壓力呢?最近我看到一則新聞,讓我蠻心疼現在的國中生。有一位15歲的張姓國中生,為了應付會考及龐大的升學壓力,常常熬夜念書,結果造成免疫系統失調,他的左眉毛及左眼皮都變成白色。這讓他被同學嘲笑,失去自信,最後透過手術才解決這個問題。你是否也像這位學生,被升學壓力逼得喘不過氣?

學生除了得面對課業壓力,也得面對人際關係,例如有些人會思考該怎麼做才不會被排擠、
有些內向的人會擔心交不到朋友、有些人則會注意不要惹到流氓。有些學生則會面對家庭的
破碎,例如有些人是單親家庭,經濟狀況不佳,他必須在下課後幫忙賺錢,結果就耽誤了學
業。在你的學生生涯中,你可能遇到許多問題,但是感謝主!你不必獨自面對。我們可以請
教教會中的輔導哥哥姐姐,請他們給予建議。但最重要的是邀請耶穌進入我們的生命!祂是
平息風暴的主,祂十分樂意幫助我們,我們一起來唸以下經文: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
的路。 (箴3:5-6)

我鼓勵你向耶穌禱告,求祂賜你智慧與平安。

此外,我想特別跟各位談談讀書,很多人因為書讀得不好而自卑。我們求學的時間非常長,
從小學到高中要十二年,若要念大學,則需要十六年。換句話說,我們的青春幾乎都耗在讀
書上,似乎讀書才是最有價值的事,高學歷才是人生的最佳目標。但是聖經是怎麼說的呢?
我們不妨先看看氣球專家陳奕偉的故事。陳奕偉來自單親家庭,媽媽在鐵工廠上班,他們的
經濟狀況很糟,常常過著三餐沒得吃的日子。他上大學後,因為對讀書沒興趣,在大二時就
被退學,於是就去當兵,前途似乎一片黯淡。退伍後,他做了一些工作,最後還是決定做他
最喜愛的氣球,他當起了做氣球的街頭藝人。在那段街頭賣藝的日子,他受盡羞辱,因為有
些大人會當著他的面對小孩說:你以後要好好念書喔!不然就會跟這個人一樣。但陳奕偉沒
有放棄,他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藝。他每天花五、六個小時練習,又上網查資料,模仿國外優
秀的氣球作品。2007年,他參加日本氣球大賽奪得冠軍,往後幾年他又在各種國際氣球比
賽獲獎無數,現在他創立了「氣球人設計有限公司」,向人證明行行出狀元!

哥林多前書十二章提到教會就像身體,頭代表耶穌,其他部位代表信徒。眼、耳、手、足...
的功能不同,這代表每個信徒的才能不盡相同,所以神給每個人不同的才能。書讀得好是有
價值的事!代表你有做學問的才能,但有價值的事不是只有做學問而已。各位弟妹,我不是
說你不必讀書,你必須藉由讀書來提升智慧及開發潛在的才能,但更重要的是你要找到自己的專長。我鼓勵你向耶穌禱告,請祂指引你找到自己的專長。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經歷到耶穌呢?首先我們必須認識祂。從聖經中,我們看見耶穌充滿
慈愛,祂總是主動接近弱勢族群,樂於醫治生病的人;我們也看見耶穌充滿權能,祂能平息
風暴、使水變酒、用五餅二魚讓五千人吃飽。我們也從聖經中知道耶穌只聽合祂心意的禱告:

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甚麼,他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他所存坦然無懼的心。 (約壹5:14)

所以我們必須讀聖經,這樣才能了解祂的個性及教導,也才能說出合祂心意的禱告。

其次就是接觸祂,也就是禱告。在這裡我想分享當兵的經歷。我在新竹當兵,當的是戰車射擊兵,負責射機槍及戰車砲。戰車上有個砲塔,裡面有射控系統、彈藥架、及其他裝置,但是空間很小,所以相當擁擠,而且空隙很多。如果有東西掉到空隙裡,基本上就撿不回來了。某天任務完畢後,我準備將「橫風感測器」收起來,這是一種大小如棒球的儀器,用來感應風速的,因為風速會影響準度。但我卻沒拿好,這個小東西就滾到空隙裡了,用手也搆不倒。我嚇傻了,頭腦一片空白,如果這件事被長官知道,那就慘了!我們知道當兵最怕「黑掉」,所謂「黑掉」就是指不識相或連累同袍,「黑掉」的人在軍中會被排擠及欺負,非常可怕!洪仲丘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如果我因此「黑掉」該怎麼辦?我無法思考,只能對神說:神啊!祢如果不救我,我就死定了。結果我腦中突然出現一個念頭,可以用鐵絲勾勾看,我馬上拿鐵絲去勾,最後順利勾出來。各位,神在那時幫助了我,也同樣會幫助你。

各位弟妹,耶穌愛我們,祂也滿有權能,在祂沒有難成的事。我鼓勵你每天花半小時讀經禱
告,當你愈認識耶穌,你就愈容易經歷祂。

2016年6月10日 星期五

我是誰?

我喜歡閱讀喬伊絲‧邁爾的書!因為她將信仰表達得很具體,也符合聖經與理性。我最近在閱讀她所寫的「與神更親密」,其中談到恩賜(神所賜的才能),她說:「真正的『最好』,其實是站在神要我們站立的位置上。有些人應該當『老二』,但他卻沒有去做第一名的『老二』。」這句話讓我有所省思。

喬伊絲談到自我定位的問題。我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呢?這往往受到環境的影響。首先是社會的價值觀,台灣的價值觀顯然是學識至上及名利至上,前者導致重學識輕技術,後者導致選擇(教育、工作、政治)以名利為導向。但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學識不是唯一的價值,偏狹的價值無法讓人適得其所,你能叫李遠哲去唱李佳薇的歌嗎?此外,人生也不是只有金錢,感情與生命的意義也很重要。惠妮休斯頓的歌喉讓她名利雙收,但惠妮的結局讓人懷疑她是否真的快樂。其次就是學校教育,我發現台灣教育並不是幫助學生發掘天賦,而是強迫學生符合以名利為導向的價值觀,於是學校總是強調有多少人考上明星學校,多少人考上明星科系。因此教育淪為賺錢的工具,而那些不適合社會價值觀的人則被遺棄了。我想特別提出一點,就是求學時往往被灌輸這個觀念:努力就能成功。這理念乍看之下似乎正確,實際上卻只適用於單純的環境,例如學校。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努力不見得能成功,但不努力一定無法成功。努力的確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還得看天賦及時機。黃國昌是一流的法律專家,但他能像陽岱岡進軍日本職棒嗎?而在男尊女卑的時代,不知有多少像李清照一樣的才女被埋沒。

自我定位除了受到環境影響,也與態度有關。我們都喜歡比較!當我勝過別人時,就自覺優秀,反之,就自覺差勁。不過當我觀察人生時,發現才能的優劣與天賦個人背景有關。人人都有天賦,而且不盡相同,即使相同也有高下之分,所以就天賦而言,人生而不平等。而才能的發展也與人的個性、成長步調(時間與方法)、環境(鼓勵或妨礙)有關。所以單從外在表現判斷優劣實在不明智!有時我的表現較出色多少有運氣的成分,因為我有較佳的天賦或較友善的環境,而這些都不是我靠努力得來的。因此,我認為健康的自我定位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與人比較,而是建立在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個性、喜好、天賦、強弱,再找出符合這四者的目標,這目標就是個人的定位。接著就是強化強項,避開弱項。強化弱項只是從貧弱變平庸而已,不如強化強項,從很強變超強。穿合腳的鞋子才會快樂,也才能跑得好,削足適履只會帶來身心痛苦。

以上所述都是探討才能,但我認為品格比才能重要,因為有好的品格才能正確使用才能。對基督徒來說,愛、智慧、信心比才能重要,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愛。最後,我想引用喬伊絲‧邁爾的話做結束:


你有知識,但若沒有智慧,就不知如何使用知識。你有屬靈分辨力,但若沒有智,就不知如何處理神給你的這種恩賜。有人常常說方言造就自己,卻因沒有考慮到說方言如何影響到週遭的人,使得說方言的恩賜沒有在裡運行。也有人慣於行異能,卻沒有足夠的信心來忍耐並經歷艱難。─《與神更親密:屬靈恩賜》

2016年5月29日 星期日

河堤尋思

社青小組聚會時,總是會聊到對工作的迷惘與無奈,大家都能感同身受。昨天我們一夥人決定到河堤散步,走著聊著,我也逐漸想起自己尋求方向的過程。
從小學開始,我就對天文相當著迷,那些點綴在夜幕上的點點星光,總是吸引我的目光。所以我當初的志向是成為天文學家,無奈的是我的數理表現相當平庸,因此無緣踏入這個領域。考上大學後,因為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於是決定以當前最熱門的資訊業為目標,選擇數學系,因為我知道數學系裡有資訊課程。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沒有數學方面的才能,也對抽象思考沒有興趣,不過為了文憑,只好忍痛念完。大學畢業前,我還是不清楚該做什麼,所以選擇繼續攻讀本校的數研所,心想有個碩士文憑也好。研究所的課程當然更高階,思考也更抽象,更不知所以然!坦白說,我不知道高等微積分及高等代數的內容是什麼,總之就是無止盡的定理與證明。
退伍後,我前往資策會進修半年,接著進入資訊業工作。但我發現自己的實力不足,於是黯然辭職,從此退出資訊業。接著就是持續幾年的臨時工作,生活的動盪讓我痛苦不堪,也讓我思考活著的意義。我發現我從來沒有好好認識自己,反而一味追求社會的價值觀,就是高學歷及高報酬,原來我在強迫自己套進社會的標準裡。遺憾的是我無法達到標準,因而自我形象低落。我也發現社會的價值觀極其狹隘,所謂的好科系就是法律、醫學、電機,好工作就是電子或外商公司,好人生就是名利雙收。金錢很重要,但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嗎?
我無法認同名利至上的價值觀,也不想過著追逐金錢的生活。追逐金錢讓我備感空虛,生活毫無動力,宛如行屍走肉,而我對公司的厭惡更加深心靈的黑洞。難道這輩子我都得做金錢的奴隸?都得承受空虛的折磨?我渴望生活更有意義。但是該怎麼做呢?我發現當我做喜歡的事時,不只內心滿足,生活也充滿熱情。所謂「喜歡的事」是指那些讓我一做再做也不厭倦,而且也讓心靈滿足的事。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我去閱讀相關書籍,尤其是「讓天賦自由」及「我的夢想干你屁事」這兩本書讓我撥雲見日!原來並不是只有我有這種困擾,書中的人們也因為做喜歡的事而找到生活的熱情與意義。因此這成為我報考神學院的契機。
對我來說,大學及研究所的時光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我花時間在不擅長的事情上,結果自然相當平庸,不值一提;而那些追逐社會價值觀的日子,更讓我痛苦不已,因為我強迫自己去做不適合的事,如同削足適履。我發現若要快樂,就要認識自己,將自己放在適合的位子上,並承認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一體適用的標準並不存在。現在,我會這樣建議尋求方向的年輕人:先認識自己,找出自己喜愛及擅長的事,再取兩者的交集,這應該就是努力的方向了。
過去錯誤所造成的傷痕,至今仍隱隱作痛,所幸生命卻因此成長,這是唯一的安慰。